以感觉游刃时空

 

访问 / 卢婧

石至莹1979年出生在上海,2005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硕士毕业,现居住与工作在上海。她以海、草、沙庭以及文明遗迹为题材的系列绘画为人熟知,她的创作体现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想象的“事实”,探讨时间和空间的实体感。

你的绘画中常见一种连续性的细腻笔触,在不同系列当中又有所差别,在这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我正在尝试如何在表现抽象的空间分割时,将感觉的连续性也带入其中。这需要不停的尝试,用笔墨行为的方式来建立联系。最重要的是,画面是否能传达我自己实际的感受,这包括对空间和时间的感受。我相信这种感受能够通过很小的笔墨行为来体现的。有些画面,也确实需要时间去做层叠,否则达不到心中所想的效果。比如霍金、爱因斯坦通过方程式建立和世界的关系,而我是通过连续性的笔墨行为。记得黄宾虹曾经在谈到画水时说,只要通过“一仰 ”、“一俯 ”两种笔触,其实就可以把一片水的整个节奏和韵律表达出来。

你最近两个展览中的新作品跟之前不太一样,观看的时候很容易把目光汇聚在画面中央的对象“珠子 ”上,对绘画上的考验似乎更多。

在柯恩画廊 (James Cohan Gallery)的个展主要展示最新的一些创作,新作系列的灵感来自黑塞所写的最后一本书,其中说到一间想象中的类似修道院的精英学校,他们自己发明玻璃球游戏来理解宇宙中的规则。我对两颗珠子之间的作用力非常感兴趣,我想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探索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联系,除了空间关系外,它们还相互吸引又彼此排斥,这种简单的张力是我们所知的一切物体之间最基本的形式。绘画是一个微观的物质性的作用力呈现,以此可以用来延伸至理解或者解释我们和宇宙、和他者之间的关系。在衡山路的Jewelvary Art空间做的项目展示了从“海 ”开始一直到“野草 ”、“石头”和现在的创作,也是展示每个阶段我所思考的不同问题,不论是好与坏,自己去看看当中的问题和今后的方向,也属于一种整理。

你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工作对个人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我进入油雕院工作的时候是 2005年,有时候会接到一些任务,比如前两年的“上海历史文脉 ”创作任务。刚刚到油雕院的时候,要参加全国美展的创作方向跟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不太一样的,那时候比较纠结。后来发现,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一样可以研究绘画上的很多问题。上次我画了 “20世纪初的徐家汇”,需要做一些研究。当年的徐家汇、土山湾是上海的绘画发源地。那张画上需要画很多建筑,因此就了解到在绘画上对于房屋可以尝试的各种处理方式,其实也突破了平时自己的思路和创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