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至莹:在绘画中建立一个感性又稳定的结构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石至莹于近日在 JEWELVARY ART AND BOUTIQUE 与上海 James Cohan画廊接连推出两个个展: “关于感知 ”与“我并不假装理解宇宙 ”。两个展览,既有对过往创作的回顾,也是新作品的全新展示。本文为石至莹就两个展览撰写的展览自述。

文/石至莹

作品图片由石至莹提供 /展览现场图片由闫海博提供

相隔一周的这两个展览 “关于感知 ”、“我并不假装理解宇宙 ”,更像是我近几年绘画实践的一次课题汇报,展出作品的时间跨度为从 2010年至 2015年。Jewelvary空间的个人项目 “关于感知 ”,一楼展出的作品中有四幅作品创作于 2015年前:海,草,沙海,宇宙星云。三楼空间展示的是 2015年的新作品:佛壁和珠子。上海 James Cohan画廊的个展 “我并不假装理解宇宙 ”,主展厅以布面油画为主,里间是以纸本水彩和小尺幅的作品为主。

海,草,沙海,宇宙星云 ——在实际面对海、草地以及对沙海、宇宙星云的想象的时候,虽然我的视阈只是一个局部的选择,但是在那个瞬间所感受到却是一个更为广大久远的时空。所以我想的是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画面中用具体的绘画去传达这个原初感受。这些作品在画面构成上基本以平铺延展的方式来呈现一个有广度和深度的场景空间,这是画面中静态的空间结构形式。其次,这些内容都是属于无形变动之物,但是 “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海水的每个波动、每根草的动势、每行沙的轨迹、星云的每个尘埃组成其实都是一个绵延连贯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落实到画面上就像黄宾虹所描述的对水的观察和画法: “用一仰一俯的连贯两笔即能表现出水的运动规律 ”,每一笔自身的状态和笔笔间的互相作用都可以千变万化,直到生长成最后一幅画面。这种作用来自于对不同对象世界的感知和观察,这个 “画”的成形过程也是对时间的绘画性表述。

“万佛洞壁 ”这个遗迹系列从 2012年开始画,这系列的作品当时在选择内容上是对这些佛壁造像作者的匿名性、本身所传达的不同于我们现实世界的时空观、以及在自然和人为的干预下所呈现的时间痕迹比较感兴趣。转换到画面上,佛壁造像虽然也是由一个单元扩展到无限的空间排列,但是和海那些无形之物不同的是,它是有一个个具体的造型,所以造型和造型之间的关系和处理海、草的方式是不同的。在有造型的表象之下如何通过绵延的画之过程来组构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割画面,被形所阻隔是在这组作品中所关注的。

“珠子玻璃球 ”是 2014年至今的一个系列,有布面油画也有纸本水彩。这个内容的缘起是黑塞的一本小说《玻璃球游戏》,小说是讨论如何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圆融地统一在一起。小说里的玻璃球游戏是一种以人类全部文化的内容与价值为对象,再现整个宇宙精神内涵的游戏,在我看来有点像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也像塞尚终其一生在画面上所作的努力。从绘画层面来说珠子玻璃球也是有形的,造型比之前佛像更为抽象,在物质特性上有它们独特的实体感,所以在画面上的处理又有不同,而且要把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事物画出具有普遍的共时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有两幅较大尺寸的珠子作品通过珠子的阵列重复来建立一个秩序空间,内容是截图于日本的一个中微子探测器,这种现代科技对未知能量的捕获和探求让我联想到罗马的万神庙和中国的万佛洞壁。有很多小尺幅的作品是对珠子不同排列组合的写生,很多幅作品里只有两颗珠子,因为两个物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在空间方位上,也在它们互相的作用力上,这种物与物的关系转换到画面,就是造型在画面里的空间结构位置大小的安排以及在造型之下构成整个画面的每一笔每个色彩间的连贯运动状态,不同的笔力,不同的冷暖都可以直接导致画面的空间感和感受作用力的改变和传达程度,画面上珠子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这双重关系的叠加。

如果说绘画是一个微观、具体、物质性呈现的话,绘画中静态和动态这两个维度就代表着对同一个世界两种不同的感知方式 :物质和能量,空间和时间。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 :每一笔、每一个颜

□、每一根线条,饱和地独立存在着,同时又在不同组合和互相作用下传达出对不同对象世界实体感的原初体验,画者不是观者而是参与者。在绘画中建立一个感性又稳定的结构,就像是一个游戏。